丰收广东 时序有成
金秋,又庆丰收;岭南,再创丰年。
河源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千亩良田金浪翻滚,无人农机精准穿梭作业,土壤墒情数据实时回传中控屏;肇庆高要区金渡镇世纪综合市场内,罗氏沼虾迎来“黄金上市季”,广州、佛山、梧州的采购商络绎不绝,货车鸣笛、人声鼎沸,繁忙的交易场景里满是丰收的喜悦。
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,作为经济第一大省,广东交出硬核答卷:2025年上半年,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4241.57亿元,同比增长4.7%;2024年,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701.21亿元,稳居全国前列,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.63万亿元,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507家,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。
这份丰收答卷,是广东深入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、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、深化“三农”领域改革的生动缩影。如今,科技赋能、新农人引领、全产业链发展、海陆空齐发力的现代化农业丰收画卷,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。
端牢饭碗,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
眼下,正值晚稻快速生长的关键期。走进江门台山都斛镇中国农业公园,连片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,大型农机轰鸣穿梭,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涝能排”的现代化农田景象,让人直观感受到“广东第一田”的底气。
这份底气,源自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发力。自2023年江门借“百千万工程”东风启动三年提升工程以来,通过系统推进土地平整、灌溉排水、田间道路升级,创新探索整村流转、资源互补、全链条托管等模式,推动水稻产业向规模化、智慧化、品牌化、多元化转型。如今,“广东第一田”已拓展至5个镇,形成连片耕作面积超1.5万公顷的丝苗米核心产区,成为全国高产高效、绿色生态、智能智慧、三产融合的种粮示范标杆。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“广东第一田”正是广东践行“藏粮于地”战略、端牢饭碗的缩影。数据显示,2024年广东粮食播种面积、总产量、单位面积产量实现“三增”;2025年以来,全省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早稻产量达533.2万吨,较2024年增加5.5万吨、增长1.0%,创2006年以来新高,单产亦同比提升1.6%至410.8公斤/亩。
广东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今年早稻产量创新高。(谢进扬 摄)
广东以良法、良技、优服助力早稻单产提升。在万绿智慧农场,通过实时监测土壤、气象及病虫害,优化无人机巡田,并配套电气化烘干、冷链仓储等设施,水稻单产连续四年实现超500公斤/ 亩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一粒粒饱满的粮食,既为大国粮仓充实筑牢根基,也为广东经济回升向好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广东不仅“粮”稳,更“海”阔。作为海洋大省,广东深入践行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向江河湖海、设施农业要食物,以“耕海牧渔”的智慧建设“海上牧场”、“蓝色粮仓”。
全球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养殖平台“湛江湾1号”“湾区伶仃号”先后成功下水,开启深海养殖新场景;在惠州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中心,多项海水养殖新品种实现突破;潮州市饶平县推进“木改塑”升级,环保塑胶网箱与重力式网箱已批量投放鮸鱼养殖……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喜讯不断,“蓝色粮仓”越建越丰实,“海洋牧歌”越唱越响亮。
“格盛1号”2025年完成首季试养,收获章红鱼超10万斤。(黄坚文 摄)
乡村蝶变,绘就和美新画卷
沿着彩虹步道走进茂名高州滩底村,古荔树浓荫蔽日,微改造后的农家小楼白墙灰瓦、错落有致。特产店里,荔枝干、龙眼肉、荔枝酒等农特产品码放整齐;文创馆里,以荔枝、龙眼为元素的钥匙扣、丝巾吸引着人们驻足。昔日普通的小山村,如今成了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”的网红打卡地。
“现在村里到处都有荔枝元素,还新建了不少公园,散步很舒服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家家户户茶余饭后都在聊荔枝,那种对荔枝的热情很打动我。”广州增城仙村镇基岗村返乡创业青年陈绍坤,一大早就钻进自家果园打理果树。作为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村,基岗村的变化不止于产业:农房完成风貌提升,墙绘讲述着“仙进奉荔枝”的历史传说,几条主题巷道串联起全村……基岗村的“美荔”蝶变,正是广东乡村宜居宜业的生动注脚。
让农村更美丽、农民更幸福,广东始终在行动。一方面,各地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生活垃圾全收集、生活污水全处理,努力建设“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、长长久久”的美丽乡村;另一方面,盘活生态资源、文化资源,让“小风景”带动“大产业”。
茂名高州打造全国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——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,集荔枝文化展示、农特产品交易、乡村旅游集散于一体。端午节当天车流量突破1.8万车次,接待旅客9万人次,带动荔枝销售近8000斤、销售额超9万元,打通了农产品销售的“快车道”。
茂名高州打造全国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。
肇庆封开实施“一村育千树”项目,村民出地、企业育苗,构建“本地育苗—本地栽培—本地交易”全产业链,累计带动村民及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,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收益。
汕头澄海隆都镇前美村挖掘古村落、潮文化、侨资源,将番石榴、青枣等标准化种植基地与陈慈黉故居、和美生态园串联,打造农文旅综合体,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30万人次,让古村焕发新生。
澄海隆都镇前美村打造农文旅综合体,让古村焕发新生。
广东万千乡村正逐步实现“村村有美景、村村有产业”,全域美丽、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,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。
改革创新驱动,农民共享发展成果
如今的南粤大地,一批批村支书、新农人、农村职业经理人正掀起“旋风”,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“新动能”。
“我为茂名罗非鱼代言!”自媒体账号获得四百万多点赞的茂南区金塘村党总支书记罗水渠,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“罗非鱼村支书”。他对着手机镜头热情直播,带网友直击罗非鱼养殖现场。通过短视频赋能,他不仅让家乡的罗非鱼“游”向全国,更让金塘村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。
“故乡水比他乡甜。”在肇庆高要区金渡镇黄坑社区,“95后”新农人朱永通打造出“乡水甜”胭脂红番石榴,将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,用“科技范”种出家乡甜。
肇庆高要“95后”新农人朱永通运用智慧科技,打造出“乡水甜”胭脂红番石榴。(谭家富 摄)
在广州增城龙新村,农村职业经理人莫丽贤将自家农田改造成立体生态农场,研发农耕体验课程,打造“田园客厅”与劳动研学课堂,让城市家庭沉浸式体验播种、采摘的乐趣。
激发乡村活力,关键在“人”。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以来,广东多措并举,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,培育乡村运营人才,推进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”,全省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,农民收入稳步提升。2025年上半年,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24元,同比增长5.7%,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.7个百分点,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广东农村职业经理人莫丽贤在自家农场种出了“向往的生活”。(黄坚文 摄)
以改革“破题”,县镇村发展新空间不断扩宽。惠州博罗县柏塘镇小洞村推行“三变五合”改革,成立集体资产、土地、旅游、劳务、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,盘活闲置厂房、荒地等资源,2024年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,较2021年的3万余元增长超49倍。
博罗柏塘镇小洞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,实现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。
探索媒体+赋能,农产品不断“出圈”。今年广东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“媒体+”赋能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,围绕消费、促外贸、促文旅、促农民增收、促媒体转型五大目标,开创“媒体+”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。
“口袋”鼓了,“脑袋”也要富。广东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,建立完善“11234”体系,开展思想铸魂、移风易俗、家风家教等“十大行动”,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。如今的广东农村,不仅村容整洁、产业兴旺,更有邻里和睦、乡风淳朴,村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。
丰收的欢歌仍在回荡,乡村振兴的耕耘步伐从未停歇。在广东,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正不断向前,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,将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上继续铺展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林伊晴
视频文案:陈佳纯
视频剪辑:曹晋
驰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